- 關注:126
- 于金剛 教授
研究方向:[1] 電化學分離分析:基于納米材料的電化學分析及金屬陽離子富集 [2] 吸附分離及光降解:基于納米碳材料的設計、制備及其在吸附分離、光降解中的應用 [3] 手性化合物分離分析:手性化合物分離技術的開發(fā),新型納米手性選擇體的設計 [4] 新型二次電池電極材料:鋰離子電池補鋰劑、電解液添加劑 [5] 復雜有機小分子(藥物、香料,等)的合成、純化和表征
關注:168 - 關注:286
- 劉廣永 副教授
研究方向:1. 高性能彈性體結構-性能研究; 2. 高性能彈性體分子結構設計、凝聚態(tài)結構與性能的優(yōu)化控制: 3.橡塑材料三維溶解度參數(shù)的測定、模擬計算及其應用: 4.橡膠制品開發(fā):橡膠密封、阻尼減振、傳動帶等高性能材料的結構設計、配方設計、模擬計算及使用壽命預測等。 5.TPE/TPV 制品開發(fā):特種 TPE/TPV材料的配方、工藝及應用研究等。
關注:181 - 關注:248
- 關注:206
- 關注:207
- 范修軍 教授
研究方向:1. 納米功能材料在能源領域的應用; 課題組近年來聚焦于無機納米能源能材料的設計、可控轉化合成和構效關系研究,在無機有機雜化物的合成、可控轉化以及電催化能量存儲與轉化方面積累了一定的研究經(jīng)驗。 主要研究領域涉及: a. 主要采用 CVD 作為調控催化材料形貌結構、電子結構和表界面的手段,探索無機納米能源能材料在小分子如 O2、H2、H2O、CO2等催化活化方面應用; b. 二維納米多孔材料 (過渡金屬硫化物、硒化物納米多孔薄膜) 的可控制備及其在能源電化學中應用,包括超級電容器、鋰離子電池、空氣電池、電化學析氫、析氧反應、氧還原反應、CO2 電催化還原反應等; c. 金屬有機骨架材料 (MOFs) 的設計合成及其在納米能源領域的研究; 2. 新型功能(鐵磁、鐵電、多鐵和激光晶體等)晶體結構、生長及性能研究; 以功能晶體為主要研究方向, 研究功能晶體材料的結構、合成及物理性能之間的關系,強調通過對材料分子結構的設計來實現(xiàn)對材料功能的調控,探索其在激光、鐵電和 LED 發(fā)光等領域的應用。
關注:208 - 關注:245
- 陳國強 教授
研究方向:長期從事“微生物和生物材料”的研究。在國際學術期刊上共發(fā)表微生物技術和生物材料相關論文200多篇, Web of Sciences紀錄論文被引用八千多次次(H指數(shù)為47)。獲得授權專利30項,40個公開專利。開發(fā)的技術已經(jīng)在數(shù)家公司用于大規(guī)模生產微生物塑料聚羥基脂肪酸酯PHA。
關注:229